農友,一起杯測吧!

 我能做的,就是盡量把專業技能,轉譯成令初學者可以接受的方法,然後想辦法變成習慣。變成習慣之後,再慢慢一起變得更專業。同時,讓賣家能夠理解買家的行為。要多久?我也不知道,可能半年,可能一年,也可能不會。但是我知道假如繁瑣細節令人覺得麻煩、慎重、或者懶惰,就無法變成常用的技能。行為經濟告訴我的一些訣竅。


常常喝,真的很重要。我通常就是看到天氣好就上山。但是似乎也都不用怕沒事做。有一次臉書發完動態,秋英姊知道我要上山,她問我說到樂野杯測一下嗎?她家可以當聚會所。


但是需要什麼?我說,有咖啡、有磨豆機、有碗、有湯匙就可以。歐,對了,水不一定要電壺,柴火燒的就可以;其實我是要說瓦斯。她說吃飯的碗可以嗎?當然可以,粉水比換算一下就好。


我的想法很簡單,每次都是要把杯測室弄得好像是要考照場地的規格,東西要準備齊全才開工,這一天就只會延後到來。不如趁大家有熱情,讓這把火想辦法燒大一點。國內外產區跑多了,場地規格這件事情,會越看越覺得不該是侷限產區發展的藉口。真正讓產區工作者成長的是聚一起杯測、買賣雙方持續溝通,而不是:杯測室。一切就看,杯測的人,買方或賣方,願不願意善用手邊的環境與工具。


第一次,在基布烏大總部杯測的時候,用的是一批茶評鑑淘汰掉的碗,不過也只是有缺一點角的那種:沒問題!杯測匙沒辦法常備一堆,沒問題,喝湯的水滴形湯匙也可以(而且撈渣超好撈!)!


那一次,遊戲規則也很簡單:沒有旁觀者,每個人都要帶一款豆子來。秋英姊跟一些夥伴,認真地用了大鍋打了小樣,有些則是帶手邊已經烘好的咖啡。都沒問題,一切都不是問題,開始喝,一起比較,比什麼都重要。


過了那一次之後,開始有更完整的杯測碗跟周邊。大家也對準備樣本越來越熟悉。逐漸上手。


接下來,要是有了適合高重複性打樣的小批次烘焙機,不只採收季機動的處理法確認杯測、微批次分價杯測、買家杯測、社群互動的杯測,說要杯測,就可以來。簡單回到原來的目的:常常喝,真的很重要。


沒有特別規劃,那次兩三天內居然也跑了三個場次。謝謝來參加的鄉親們(還有很多沒在照片上),願意把自己的作品攤在桌上讓其他人喝、願意自己親自下喝而不是等『標準答案』、願意分享自己喝到的結果,絕對是對彼此作品最大的負責與義務。





其實,我想做的是,不是加強他們打分數的技巧、更不是幫大家隔空取藥、然後看能不能種出超屌的咖啡豆滿足自己。我真正希望的是,透過一起相處所建立的信任,讓生產者更了解買家的心態以及需求,然後化解未來可能的產銷失衡危機。每個人多少都會想要用自己相信的辦法,去改變自己喜歡的產業。儘管希望快點發生,但是有時候又非得慢慢著等待醞釀結果,但是只要是對的人、地、物,成效總會發生。


當然收穫最多的,除了茶、咖啡、野味外,還有滿滿的鄉野傳說。幹,可以維持在前三個就好了,ok?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