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成長,就不應該限制

基本上結論就是:台灣國產咖啡評鑑全國賽限制名額是一件很不好玩的事。


今天不談阿里山之前跟全國評鑑爭取自由參賽失敗。我們來換個角度看看非自由送件評鑑的規定,對其他產區小農的影響。


假如說限制名額是為了要保障新興產區,或者給其他產區更多機會的話,其實不如說是小看了小農的學習能力,或者是扼殺了小農們評鑑後的『覺悟權』(呃?有這種權嗎?)。


假如有一個小農,區域賽被刷掉,只因為他犯了一些低級錯(比方說生豆裡頭帶了一個小雜質!),或者因為某些因素失掉了分數,那他就對全國賽參賽權失格,就必須帶著遺憾,隔年參加。你可以說,啊幹他白痴丟分活該,或者自己沒杯測好亂送件。這當然這點我也是可以同意。只是一年一度的參賽,可能還抹滅掉他持續學習的心,這是最重要的產業進步動力:持續發現錯誤並且變得更好。




現在的評鑑規則,感覺就像是之前我們在罵聯考一樣,把三年整整的學校生活表現,壓在聯考決勝負一樣。儘管你覺得公平,但是我覺得是沫滅更多的可能性。


類似的觀點,他在區域賽被刷掉之後,是不是也有可能透過賽後檢討,或者比賽場合看完評鑑報告,有更好的準備方向?或者因為跟買家交流,而有所頓悟,利用當年度兩三個月的時間努力杯測,挑出更好的批次去比第二個賽制,全國賽,那他就可以再次驗證他的想法,他的觀念?稍早在香香酒溢老闆娘臉書看到一句話『很多時候人總是在懊悔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』,雖然情況不同,但是我想語境用在這個例子,也是合理。


一年兩次(或者更多)的自我修正,尤其是這麼多的產業專家給予回饋的狀態下,我相信會比一年只有一次機會的狀況,來得好。假如是挺小農,尤其是資源不對稱的小農,我想一年一個區域賽,外加一個自由送件參賽的全國賽,肯定對產區會有更正面的發展。


打破限制,才能讓小農真的獲得公平的資訊,來去評估自己作品真正的水準。所以你是小農的話,而且你不在阿里山的話,你應該更要反對這樣的賽制。


比較狹隘的方面,也會有人勸我說:其實阿里山就算被限縮名額,還是有十幾個,到時候榜上一樣很好看,別擔心。我根本不在乎阿里山得獎得幾個,而是區域賽落選選手的『覺悟權』。他們可能因為在自己的賽區搞砸了,但是透過賽後檢討會(呃,假如你們產區也有這個服務的話),找到更好的參賽作品方向,但是他就無法在第二個評鑑中,也就是全國評鑑證明自己的想法,而非得等到明年的區域賽。


假如這個『比賽』還持續用『評鑑』』這樣『富有教育意義』的字眼,那他就應該要讓整個活動更有教育意義,而不是在乎榜上的區域分佈,甚至於應該更致力於讓榜上分佈更具真實性。


我想勢必還有很多人不認同我的想法,覺得限制名額參賽,而且按照比例分配是合理的,假如您也是這樣的朋友,可以讓我也聽聽您的想法嗎?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另外我很在乎的一件事情是:評鑑成績不理想的農友,難道你不想知道送件作品不理想的地方,到底在哪兒嗎?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跟裁判的審美差異之處嗎?難道不想一起喝看看成績優異的評鑑作品喝起來是什麼樣子嗎?為什麼評鑑開獎熱鬧結束後就完工等展覽了?


其實各位可以去跟熟悉的管道,要求為來的評鑑後,加入農友專屬的賽後檢討互動與體驗。這才是二軍、三軍農友們進步最大的原動力。


本粉專發文,都歡迎分享喔~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