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環

商圈的故事,通常都是這樣開始的。只是,結束的方式,好像也都差不多。

當初租大業路mojo元祖店的時候,因為搞不起貴店面,所以二級戰區;二級戰區比較便宜,但是有一定的社區組成,又有ok的人潮,行銷配合一下,還是會有一定的曝光,我覺得很適合想做品牌的獨立咖啡店。

開店不久後,星巴克到我們店面開,開了之後,整條路變得更繁忙、開始塞車,大家生意也都開始變好。接著,投資卡到的原始房東就開始轉售,轉售後就開始調租。元祖店,在2007前後,三年之內,就這樣被投資客轉售了四五手,從初次成交的1400萬,到最後一手的3000萬。每一手成交前,都沒有房東進來看屋況,沒有人問我續租的意願,就快速成交。根據我們猜測,只是純粹我們是一家已經大量投入到設備、裝潢、熟客多、而且有品牌決心的咖啡店,搬遷機率其實非常的低;我猜,這些都是店面投資客愛的標的物現況。

漲租的狀況不是只有發生在我身上,隔壁儘管沒有被賣屋,但是也漲租。一漲租,星巴克合約到了,選擇結束營業,左右兩家做熟客生意的髮廊開始搬家、隔壁的科技公司搬到更大更好用的辦公大樓,然後就是我,本來The Factory是想開成第三分店,後來也決定乾脆把大業店收掉,全部移軍到現在的精誠六街。

中間的投資客獲利飽飽,安全下莊。最後一手的房東買最貴,加上租屋市場重回低靡,所以想必回收也變差,不過對我來說,也沒什麼好同情的。

不知情的朋友,總會幫我吹噓說,星巴克被我撂倒,絕對不是;星巴克為這個商圈帶來生機,也讓mojo得以存活,但是房東們卻自己做出錯誤的決策。我深信,攆走星巴克與那條街上所有的生機,是投資客。當自己體質夠強,不管藍海紅海,總都要能夠殺出一條路,所以我很少在乎在商圈裡頭的競爭對手,甚至於都把他們都做是商圈共好的經營者;但是無論自己品牌多穩健,房約一有變動,馬上會變成無法預期的成本,殺傷力十足。

現在每次回到那個商圈的銀行辦事情,都感覺唏噓不已;養育mojo的街廓,已經不再。投資客對經濟的殺傷力,我絕對是用親身經驗打包票。

留言

工友寫道…
哈!
我還常常跟朋友說 MOJO是怎麼在星巴克的爭鬥中存活的!!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