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jo開店,是怎麼選址?

開店與創業的過程,總是有許多故事可以分享。但是開店十來年,彷彿覺得所有個是分享與個案,都是事後諸葛。很多故事,或許有參考價值,但是換了一個型態經營,就未必適用。就在著手本文之際,正好有一個朋友來詢問關於開店找開店面的事情。就從我手邊四家店的店面挑選跟各位報告吧。

mojocoffee的第一家店,是落在台中市大業路上,當初大業路是一個二級戰區。開mojocoffee的時候,並沒有太多資本,因此選店,不只選地點,還要選店型、選大小。除此之外,我會很在意選鄰居。耕耘近鄰,一直是我對開店初期社區型咖啡店的自我期許,因此社區的結構,會是考量的重點。很幸運的,創始店是屬於樓店,所以大樓下,聚集了很多小型商店:服飾店、珠寶店、眼鏡行、診所、電子公司,除此之外,還有很多家髮廊,但大抵屬於比較靜態的商業行為。周遭有銀行,但是銀行一直不是我們的主要對象,部分原因是銀行的員工,幾乎沒有太多的外出時間。附近咖啡店倒是沒有太多選擇,所以整個街廓呈現一種有人氣,卻不熱鬧的景象。我不會說我是有所計畫的選擇了創始點,但是這個潛在的環境,卻幫助了我的開店之路。因為是二級戰區,所以房租不算太高;店面不太大,所以可以在裝潢費用與使用空間上得到一個平衡;除此之外,小空間的簡潔服務動線、人事成本也可以得到節制。這些,對資金有限的創業初期,都是很大的幫助。

很慶幸地,mojocoffee當初的鄰居們,都還算是有自由活動時間的自營商為主,或許加上產業獲利還不錯,所以除了願意還買杯咖啡外,也都常常請他們的客戶喝咖啡。就這樣,當時的口碑擴展變得很快。周遭也多了更多精緻的餐飲業,包括:麵包店、餐廳、三明治店等,再挑選合適的店家,交叉行銷,互相扶持。

創始店的商圈有個特色,那就是小型自營者特別多,所以會互相支持。當時大型咖啡連鎖店進駐到我們店正對面的前夕,mojocoffee經歷了未知、恐慌的裝潢期,連鎖店開張後,很慶幸地,社區與商圈的老客人,幾乎零跑票,繼續喝著我們的咖啡。當然從本質來說,產品競爭力也要足夠,才能夠讓人繼續落腳,只是我想,假如這個商圈是過路客居多的話,大品牌終究還是會顯示出它的吸引力,我們可能就無法依然幸運。

到了第二家店,我們抱持的類似的原則,挑選了另外一個二級戰區:國美館周邊。沒錯!你現在看到繁忙的Retro周邊,當初真的不是這樣:只有工地、工地、工地、還好還有美術館陪伴我們。挑店面除了挑鄰居、挑店型、挑大小,還有挑選發展潛力。當你覺得這個商圈有潛力成型,那就快點去卡位。初期可能會辛苦一點,但是一個不變的原則:成熟商圈的進入門檻將會大幅提高。另外,我不喜歡挑選政府正在推廣的商圈,因為這些商圈,潛在的房市利多,造成租金不安定外,政府資源投注異動,也會造成商圈生態改變,對資金有限的獨立咖啡店,都是傷害。然而,一些不變的原則,比如說鄰里的互相行銷。我們系統的咖啡店,對鄰居的業態與關係的建立都十分重視。


The Factory的選點,倒是有些比較獨特考量,畢竟那是安頓我們Probat L5、提供我們體系咖啡熟豆的聖地。在市區安置烘豆機,除了要有足夠腹地做排煙後段處理外,還得考量到周遭通風、進出貨、交通便利(畢竟他還是個咖啡店,不是真的工廠)、當然還有鄰居屬性等。目前的精誠六街大抵上符合以上需求。精誠商圈有著特殊的屬性:這是個早期政府推廣商圈,但是因為過度繁榮後,過高的房租,造成了店家的出走潮。在一個已經走過成熟期、而且進入衰退期的商圈裡開店,三年前的環境下,對一個全新的咖啡店品牌來說,是有點危險,但是The Factory是我們開店八週年的作品,因此還是有相當的把握,將既有的熟客轉過來,來支撐初期的生存能量。因此,正在為您第一家咖啡店選址的朋友,千萬別斷章取義,請不要貪圖巷弄的美麗與相對便宜的租金,車流人流少的街道裡開的咖啡店,假如沒有適當的行銷,很可能會熬不過開店的醞釀期,因為低收益而資金週轉不靈。


或許你也會好奇,那這些店面到底是怎麼找到的?秘訣就是:常到你喜歡的地段區域裡走路逛逛。對,就是走路逛逛:感受一下社區氛圍、了解更多的社區商業、住家結構,此外,你也可以放慢腳步,真的開始思考,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讓你的咖啡店,成為這社區的一份子,接著,祈禱店面釋出吧!

留言

熱門文章